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刘太品的网上家园

——作品均原创,引用需注明——

 
 
 
 
 

日志

 
 
关于我

刘太品,1964年10月27日生,山东单县人。1998年起任中国楹联学会驻会秘书、会长助理、副会长,现为中国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委员会主任、宣传出版委员会主任兼秘书长,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系央视多届春晚春联及对联节目撰稿人。出任全国性征联评委三百余次,在中华书局出版有《对联入门》《古今行业楹联》《中华春联实用手册》《中华楹联故事》等。主编《中国对联作品集》等,执笔编写《联律通则导读》、《清联三百副》等,主持编纂《中国对联集成》(全国卷)。

《中国对联作品集》(2006年卷)前言  

2007-09-30 10:53:50|  分类: 诗联图书序跋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我们处在一个飞速发展和剧烈变革的时代,先进的人文理念与严谨的科学思想正以前所未有之势,荡涤着我们这片有着三千多年文化积淀的古老国度。作为这场文化大碰撞中相对弱势的一方,我们在承受“未来的冲击”时,还要时时面对来自历史深处的“传统的呼唤”。传统文化穿透时空在现代顽强地生长,与时代发展方向相背离者,既便有人倡导却也难逃衰亡的定数,我们可以称之为没落的传统文化;能与时代发展方向相适应者,必定能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之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可以称之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一类已经失去了体制更新的能力,只能“被动地”接受后人的观赏,而另一类却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能动地”融入时代文化的洪流之中。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的对联文化正是一种“能动的”优秀传统文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对联文化在三十余年的沉寂后得到了全面的复兴,对联创作队伍迅速壮大,特别是随着此起彼伏的征联活动的开展,对联创作在数量上更是大大超越了以往,达到了对联发展史上的顶峰。但与数量上的顶峰形成强烈反差的却是质量上的平庸,制约对联质量提高的因素很多,联家之间缺乏一个共同的展示平台进行相互的学习与交流,可以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第一个基本覆盖了主流联界的创作平台,以《中国对联作品集》年度卷的形式被搭建了起来,从2001年到2006年这六年之间,已有一万二千余人次的15万多副对联作品在这一平台上得到了保存和展示,这项文化工程对于拓展作者视野、交流创作技法、把握创作走向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对联创作在总体质量上确实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如果能以圣手、妙手、高手、好手、庸手来区分作者创作水平的话,我们会发现相当数量的作者其创作水平都在近些年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晋级”。除了创作水平的总体提高,联界近两年来还有两个引人注目的变化:一是海外创作群体及其作品正被越来越多地纳入大陆联界的视野,二是网络对联创作群体的异军突起。而第一次批量收录海外联家及其网络联手的作品,可以说正是这部《中国对联作品集》(2006年卷)最为突出的特色。

《中国对联作品集》以往各年度卷中也曾零星收录过海外联家联作,从本年度卷起,美国华夏楹联学会会长张家修先生出任中国对联作品集编委会副主任,在他的热情推介下,十五位北美联家集体登上这一平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2006年度的对联创作。我们会在今后的各年度卷中保持并力求扩大这一特色,使《中国对联作品集》成为一个沟通大陆与海外的创作平台。

网络对联的兴起是新世纪以来联界最具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2005—2006年度又是网络对联创作从单纯注重谐巧性的“技巧联”向文学性的“意境联”以及实用性的“社会征联”两个方向发展,并在创作质量上趋于成熟的阶段。为此,我们特别约请了几十位网络联手2006年度的对联作品,相信广大读者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同样会在今后各年度卷的编纂工作中保持并扩大这一特色,使《中国对联作品集》成为一个横跨网络与现实的创作平台。

中国对联作品集编委会的工作是在马萧萧、常江等联界领军人物的关怀支持下启动的,七年以来编委会作了大量联界有目共睹的实事和好事,赢得了广大联友们的信任与支持。从2007年起,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应邀担任《中国对联作品集》顾问,这为我们今后的工作又提供了更为充足的动力,也为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会不负学界前辈、联坛耆宿及海内外联友的期望,努力使我们的工作岁岁都有新面貌,年年都上新台阶。

我们始终怀着感恩的心情来看待《中国对联作品集》的每一位入编者和购藏者,翻开每年的作品集,我们都会看到一些全新的面孔,这些新鲜的血液是我们这项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翻开每年的作品集,我们同样还会看到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之后被标上了生卒年月,今年便有山西段志英、江西徐海若、重庆张永嵩等先生的遗作被收录,他们的入编作品使得他们人生最后的辉煌凝固于我们的作品集中永传后世,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每个人的生命的浪花固然短暂,对联文化的长河却会永远滚滚向前。

本年度卷出版后,200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的评定工作将随之启动,同时编委会还将在金锐等同仁的协助下,从本年度卷二千位作者的近24000副联作品中选出年度的“佳联三百副”,并稍加点评出版。届时,海内海外、网上网下的联家联作都将在同一平台上接受同一标准的评判。我们希望籍这些“优秀联家”和“精品联作”的推出,为当代对联创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起到导向与推动的作用。当代对联文化正在开创一段全新的历史,而我们将尽力完整保存这段历史。

最后向多年来支持编委会工作的新老联友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刘太品              

                                                                         2007年10月1日

  评论这张
 
阅读(350)| 评论(3)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