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刘太品的网上家园

——作品均原创,引用需注明——

 
 
 
 
 

日志

 
 
关于我

刘太品,1964年10月27日生,山东单县人。1998年起任中国楹联学会驻会秘书、会长助理、副会长,现为中国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委员会主任、宣传出版委员会主任兼秘书长,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系央视多届春晚春联及对联节目撰稿人。出任全国性征联评委三百余次,在中华书局出版有《对联入门》《古今行业楹联》《中华春联实用手册》《中华楹联故事》等。主编《中国对联作品集》等,执笔编写《联律通则导读》、《清联三百副》等,主持编纂《中国对联集成》(全国卷)。

《中国对联作品集》(2007年卷)前言  

2008-11-06 03:24:37|  分类: 诗联图书序跋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翻开本年度《中国对联作品集》的扉页,我们会欣喜地看到当代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题写的书名,九十七高龄的季老能够在病榻之上欣然为本书题名,既表达了他对当代对联文化热潮的关注和期许,同时更是对《中国对联作品集》这一文化工程多年来工作成绩的的肯定与奖掖。我们会不负老人家的厚望,为当代对联事业的大繁荣和大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中国对联作品集》(2007年卷)是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更名为中国楹联学会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后所推出的第一本年度作品集,《中国对联作品集》的编纂出版以及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的评选工作,已经得到中国楹联学会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在充实调整后的中国对联作品集编委会中,孟繁锦会长与马萧萧、常江名誉会长共同担任主任,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常治国、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育新、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兼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主任谷向阳、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兼对联教育委员会主任蒋有泉、中国楹联学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叶子彤及全国各省楹联组织相关负责人为副主任,美国华夏楹联学会会长张家修先生、美加中华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叶恒青先生也共同担任编委会副主任。

《中国对联作品集》的编纂工作已经成为中国楹联学会宣传出版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与联界其它图书的分工上,其它年鉴类联书要以保存文献资料为主,本书的定位则以保存各地联友在本年度创作的对联作品为主,在此基础上,通过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的评选及年度《佳联三百副》的编选工作,向联界及社会推出实力联家以及精品联作。

今年是连续编纂《中国对联作品集》的第七个年头,这不禁使我们联想到“七年之痒”这个舶来词,意指许多事情发展到第七个年头都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出现一些问题,原因在于人有厌倦心理,在同一个环境中呆七年之久,便会对这项工作失去兴趣。我们很欣慰地看到,在《中国对联作品集》编纂工作的第七年,这种现象并没有显现,各地联友仍一如继往地踊跃参与我们这项工作,各地楹联组织也一如继往地大力支持我们这项工作,这说明对联文化本身有着非同寻常的艺术魅力,也说明联友们真正忠实于我们的对联艺术。海内外联友及楹联组织的支持,为我们继续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了莫大的精神动力,我们会同样不负大家的厚望,在这里再次向大家道声感谢!

我们致力于把《中国对联作品集》打造成为一个横跨网络与现实、沟通大陆与海外的创作平台,这两项特色在本年度卷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凸现。从网络联界来说,继2006年度数十位网络联手的对联作品共同在这一平台亮相并博得一片喝彩之后,今年更是有上百位网络知名联家的联作被收录书中,这些精品力作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本书的艺术高度。在海外对联创作方面,本年度卷收录了以叶恒青先生为首的美加中华诗词楹联学会部分骨干作者的对联作品,向读者展现了中华传统的对联艺术在北美地区的最新发展。上述作者的加入以及这些联作的收录,确保了年度《中国对联作品集》的全面性和权威性,也体现出年度《中国对联作品集》的包容性及凝聚力。

《中国对联作品集》(2007年卷)的编纂工作还存在一个突出的特点,便是这项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各地楹联组织的重视与支持,如重庆市楹联学会在辛华和张同福先生组织下,辽宁营口市楹联学会在杨羲光和回崇孝先生组织下,都是集体参与供稿,其他如广东怀集、江西莲花的县级乃至镇级楹联学会也都是集体组织稿件的筛选,同时开展订阅和学习等活动。在此,我们也向那些辛勤的组织者们表示由衷的谢意。

本年度卷出版后,2007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的评定工作将随之启动,评选工作将在编委会正副主任的共同参与下进行。同时编委会还将从入编本年度卷的两万多副对联作品中遴选出300副联作,在加以点评后编辑出版《2007佳联三百副》一书。这些“优秀联家”和“精品联作”的推出,希望会对当代对联创作产生良好的示范效果。“全集”表现了广度,“选集”表现了深度,我们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这一系统工程,在这两个维度上共同拓展,开创出当代对联创作更新和更广阔的空间。

向所有关心支持中国对联作品集编委会工作的新老联友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刘太品

                                                                                                     2008101

  评论这张
 
阅读(747)| 评论(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