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刘太品的网上家园

——作品均原创,引用需注明——

 
 
 
 
 

日志

 
 
关于我

刘太品,1964年10月27日生,山东单县人。1998年起任中国楹联学会驻会秘书、会长助理、副会长,现为中国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委员会主任、宣传出版委员会主任兼秘书长,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系央视多届春晚春联及对联节目撰稿人。出任全国性征联评委三百余次,在中华书局出版有《对联入门》《古今行业楹联》《中华春联实用手册》《中华楹联故事》等。主编《中国对联作品集》等,执笔编写《联律通则导读》、《清联三百副》等,主持编纂《中国对联集成》(全国卷)。

刘顺阶生挽集序  

2012-05-03 20:02:30|  分类: 诗联图书序跋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刘顺阶《生挽集》序

少时喜读南华,每欣慕于庄子对死生的放达态度。“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 气之聚也。聚则为生, 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 吾又何患?”在作者的眼中,人生就如一场大梦,生为梦,死乃觉;人生就如日夜轮回,生似昼,死如夜;人生又像四季更迭,春花夏云秋月终归于冬的枯寂。真正的智者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安于死生,乐于死生,最后达到意念中无死生的至人之境。

“死”其实是人生的第一课题从庄子的连篇累牍侈谈死,到孔子的刻意避讳谈论死,再到释伽目睹世间生老病死四苦而出家成佛,都证明了这一课题的重要意义。然年少之时谈生论死,终似雾里看花,不会有多少切身感受。只有人过中年,万端忧苦备尝,眼见朋辈去者日多,身历至亲诀别之痛,蓦然间会在某一时刻真切地感觉到死和生是如此的如影随形,正所谓“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正因为在死亡问题上的平等,所以倒逼着每一个人都要对生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索。能在死亡面前保持一种安然和坦然的心境,除了个人在思想上对于人生有着深刻的理解之外,还要有一个基石,即对平生行迹事功的自我肯定,因为这是一个无悔的人生。

监利一中刘顺阶老师,执教四十有二年,芳声著校园,桃李满天下。先生于学校的诗词楹联教学著力尤多,去年曾委托我出版《荷露集——湖北省监利县第一中学学生诗联选》一书,其校学子跻身于当代一流对联作者行列者,亦非止一人。讵料今年春节刚过竟收到先生“《生挽集》约稿书”一份,言因肝癌晚期已放弃西医治疗,想在生前在诗朋联友间广征生挽作品并结集为书云云。函件读后,遂生万千感慨,一方面为先生拥有平凡中寓含着崇高的人生经历而欣慰,更为他拥有如此达观磊落的人生态度而由衷感佩。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生若寄,死如归,芸芸众生谁不似蜉蝣寄于天地?人类文明的洪流中,每个人都是或大或小的浪花,有激起时,就有跌落时,所有的生命都在历史的波涛中悄然而逝,概莫能外。但人类能傲之于天地的,是其德、其功、其言并不会随波而逝——人生的短暂和不朽正是如此的相辅相成。重病生挽,本人生至痛;新书为序,本人生至乐。以至痛加于至乐,则李叔同临终所书“悲喜交集”是也。故临纸唏嘘,不知所云。

自挽联始于南宋,赵鼎临终自题铭旌曰:自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其后虽代有作者,然作品绝对数量并不太多,原因或许是非通达之士不能超越死亡焦虑而为此举。以自挽联结集出版更是联史罕闻。相信此书的出版,当会使刘顺阶先生长留于我们诗朋联友之间。

是为序。

                                刘太品

                           201251于北京

  评论这张
 
阅读(360)|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