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佳联三百副》序
因年底事务繁冗,选出今年的300副佳联后,迟迟没时间点评,于是便产生了多收些联语但去掉点评的想法。当我在自己建的由几位当代联语创作顶尖高手组成的QQ群中透露出这一想法时,上一届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得主林颢先生首先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我读历年的《佳联三百副》,其中的点评文字虽然简短,但却是书中最精彩的部分,若去掉了点评文字,则可读性会大打折扣。若主编和责编实在忙不过来,我们群里各位也可以共同分担。”林颢先生的意见,得到了群里各位联家的一致赞同,于是,就把300副联语一分为十,由金锐、贾雪梅、武晓勇、康永恒、文伟、卜用可、吕可夫、朱荣军、林颢以及王永江诸人分头进行了点评工作,因此本书才得以在年底前顺利出版。
联语的点评虽然只是用寥寥数语来“点到为止”,但难的是“点中要害”,因为评者要站在比作者更高的角度来宏观地把握一副联语的创作得失,只有深谙对联创作的行家里手,才可能出言即切中肯綮。若不熟悉对联创作,即便是功底深厚的诗歌评论家,也未必能把话说到点子上。
对联点评,是一种典型的“对联批评”形式。网络上的“中国楹联论坛”今年11月份曾与江苏省楹联学会在南京联合举办了一届以“江南楹联流派”为内容的研讨活动,常江先生在会上发表了题为《流派与批评》的主题演讲,他在论及当今对联批评的现状时说:“对联批评不但能深刻剖析前人,而且能警示现在,甚至指引未来。可惜,这样的作用,常常被人低估。我曾经说过,和‘纯文学’相比,对联界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作者与评论者合二为一,没有只会坐而论道不会写联的人,因此,评论会比较中肯,具有实践意义。这个说法并不错,是从现实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但它忽视了专门的对联批评队伍的建设,以至到今天,我们还没有出现一位够格的对联批评家。”
前几天我参加了讨论某高校拟开展“楹联水平测试及评级”工作的方案的座谈会,由楹联水平测试及评级的话题,我引发出以下的想法:在楹联水平的初级阶段,需要测试的内容很单一,无非只是楹联基础常识的测评,但到了中级或高级的阶段,试题的设计就不得不面对一种类似“文理分科”的内容的分化,即要明确某一题目测试的是在检验对联创作水平,还是对联理论水平,抑或是对联鉴赏水平。也就是说在“楹联水平测试”这个小问题中,却包含着对联文化发展与提升的一个暗喻:在对联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联界需要专门的对联作家的同时,也需要专门的对联理论家,还需要专门的对联鉴赏家。所谓对联鉴赏家,就是运用成熟的对联鉴赏理论来专门从事“对联批评”的理论工作者。
对联批评的形式,也可从低级到高级分出几种类型,一是批注型的,类似古代诗集或联集上的批注,只用一两句话甚至几个字来点出妙处;二是联话型的,如《楹联丛话》和《对联话》中,作者常用一小段文字来交待写作背景或品评创作得失;三是赏析型的,用一整篇文字对某一副联语或某一作家的创作进行分析鉴赏;四是理论型的,像前人的“意境说”、“格调说”一样,形成自己完整的对联批评思想,形成体现了自己价值取向的作品及作者评价体系,以一而贯之地对古今联语作品、古今联家及联家群进行系统批评。
我们《佳联三百副》的联语点评,可以说只处于“批注型”的阶段,但形式的初级,并不会影响对联批评的精彩程度,正如传统上曾有“飞花摘叶皆可伤人”之说,在高手的手中,宝剑和花叶均可达到同样的效果。总之,我们今后的《佳联三百副》仍旧会沿用联语加点评的形式,还会像今年一样延请一流的创作高手来执笔点评工作。当然,时代在发展,我们的对联文化也在不断地提升,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中国的楹联界会拥有自己成熟的鉴赏理论以及权威的批评家。
刘太品
2013年12月28日
评论